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

3月21日海厝日誌: 迎向「事件」



「3.21 環保小尖兵
晉葳老師帶著六年級的學生去回收箱,把上週王爸爸請小朋友喝的飲料罐單獨挑出來清理。
 孩子們的心得是~ ~
事後整理也要花一番功夫,以後飲料罐喝完一定要馬上清洗。
科普社的指導老師書毅,看到四、五十個塑膠罐,想到一個點子,下一周六要利用這些罐子來給科普社的學生做科學玩具。」

轉自花蓮東海岸兒童假日學校臉書

老師、同學與志工們在週末來到這太平洋邊的海厝,一起共同學習與成長。也許是不同的環境,也許因為星期六的關係(海厝假日學校在星期六相會),給了這個空間一種不同於制式學校的氛圍。 有時一般生活中的小「事件」,反而開啟了著實的學習。在王爸爸、晉葳老師和書毅老師沒有事先安排、沒有既定教學目標的開放過程中,小朋友真真實實地學了一課。

誰說學習一定要在教室裡以「目標、達成、評量」的模式來進行?

如同佐藤學(註一)所說
 「我提議,開放教師身體迎向「事件」,作為擺脫程式化身體的對策。
教室是許多「事件」發生的場所。........所謂『事件 』,即出乎教師及學生的意圖或算計,在當下造成全新狀態與全新關係的事。........如果能跳脫這個系統(註二),讓『事件』得以展開,則課堂就不會按部就班如既定計畫般照本宣科,而可從偏離意圖及計畫中探求學習的可能性,從中重新編織並展開新的學習。」

其實老師、學生被程式化僵化的何只是身體?也許只有當學習環境的每一份子,特別是老師,能開始真實地,不逃避地面對與活用事件,我們才能契機從每個飲料罐、每個當下學習。

註一:學習革命的願景:佐藤學/天下文化  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657336
註二:即已達成目標為目的的教學系統。

更多訊息: 花蓮東海岸兒童假日學校 (臉書)海厝東海岸假日學校(部落格) 
by Yes & Kno  

2015年3月20日 星期五

3月14日海厝日誌: 複式學級

海厝假日學校是所很特別的學校,來自東海岸多所的小學、國中學生;來自四方的導師、志工們,在每個星期六,齊聚在太平洋邊的海厝,一起學習,共同度過這充實快樂的一天。這樣的特殊性,也使學習呈現了一些新鮮的面貌,如國中的混班上課與跨越年級的社團活動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
海厝原來是以小學為主,但隨著小朋友們長大,也增加了國中部分。但受限於外在條件,國中生都在同一個空間上課。但這個限制在導師靈活的班級經營、教學規劃及志工投入下,變成了一個共同學習的空間。有些時候老師針對個別年級講解內容或說明問題,有時則有高年級或同學教導說明,另一些時候,志工老師也協助數學基本概念或習題討論。

社團活動則是跨年級,國中小混和依志願分別組成 桌遊社、體育社及科普社。東海岸國中小普遍學生人數較少,平常年齡相近小朋友也不多,更少有與不同年紀青少年相處。在一天課程的最後,社團活動提供了學生與不同學校、不同年級的學生一起學習、遊戲的互動機會。

沒想到複式學級(註)還沒有在所謂指標性學校落實,卻優先在海厝實行。也許,就如同花蓮的好山好水,要是沒有相對比較晚的開發與不方便,可能早已破壞殆盡───所謂偏鄉的一些劣勢,如果經過思考與轉化,可能反而可以成為特色與核心力量的來源。

註:在教育先進國家推動開放教育 的學校通常會把兩個或更多些年級的學生編在一班,稱為複式學級。積極推動複式學級並非因為學生人數少,而是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針對同樣的主題作不同層次的學習,能學得更深入,並有效提升學習效果增進學生的社交能力。當然,這樣的作法也有學者有不同的意見。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
a. [研究筆記]關於日本混齡教學(複式學級) http://huangchungming.blogspot.tw/2014/11/blog-post_12.html 
b. 學習革命的願景:佐藤學/天下文化  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657336

更多訊息: 花蓮東海岸兒童假日學校 (臉書)海厝東海岸假日學校(部落格) 
by Yes & Kno 




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

3月7日海厝日誌:開學日前傳/補救教學

三月七日是海厝這個學期的開學日,一個寒假不見,學生和老師們都在歡樂和些許忙亂之中度過了這快樂的一天。學生也許不會特別注意,但海厝的志工與老師們在之前早就做了許多準備的工作。環境整理、教室布置自然不在話下,經過這段時間的休息,這些空間自然要重新打掃過。 但除了外在的空間環境外,心境與觀念的思考也是另一個重點。

老師們與工作團隊除了寒假聚會檢討上學期的缺失與改進外,在開學前一天也特別安排拜訪了東海岸的幾所國小與國中,直接向校長們與老師們請教他們覺得需要海厝更著力的地方。座談之中,不難發現各校老師對學生狀況非常瞭解,直接指出很多值得注意的重點。固然學生少,但由於偏鄉地區社會經濟狀況相對弱勢,很多問題不是一個點,而是線甚至是面的牽扯,因此學校管得很「寬」。除了平常上課時間,下課之後甚至學生家中的狀況可能都要瞭解或提供協助。某種程度來說,這些學校雖然不大,但除了單純的教學之外也相當於是在地小而美不可或缺的學習、文化、資訊、運動與休憩的 7-11。沒有這些老師、校長們無怨無悔的付出,很難想像這些孩子們如何能好好長大;沒有這些學校,社區的健全也將令人憂心。

工作團隊中的資深主幹謝淑美老師與通羅法師(和南寺/造福觀音文教基金會)都提到海厝學校補救教學的重要任務。補救教學很適切地刻畫我們的任務,如同陪伴、課業輔導、品德養成都是其中的重點。由學校參訪的會談中,不難發現這些點學校也都有在做,只是有些地方仍力有未逮,海厝學校在這些方面可以提供適時的補充。

「補救教學」除了以上所提之外,其實還可以更廣義地去理解,更活潑地去作為。 我能想到的一個精彩而成功的例子就是委內瑞拉艾伯魯博士努力30年的系統教育(El Sistema)(參考:書名:改變生命,出版:漫步文化)。他在2009年獲得TED大獎演講中的一段話也許是個很好的提示:

「... 德蕾莎修女所堅持的某種信念永遠讓我印象深刻:『關於貧窮,最最悲慘的,不是缺乏食物或住所,而是感覺自己一無是處,又感覺他人遙不可及,缺乏自我認同,又缺乏眾人敬重』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個孩子在管弦樂團及在合唱團的發展,能賦予他高尚的身份認同感,並使他成為家庭和社會的標竿楷模,且能讓他在學校成為一個更棒的學生,因為這樣的發展啟發了他的責任感、堅忍精神及守時習慣,這些美德將對他在校表現幫助極大。」

真的希望如此,透過「補救教學」,也許是音樂、運動、詩歌還是其他主題,這些孩子們可以建立他們應有應得的尊嚴、自信與歸屬感───他們不只會是更好的學生,而更會成為更好更尊貴的人。

更多訊息: 花蓮東海岸兒童假日學校 (臉書)海厝東海岸假日學校(部落格) 
by Yes & Kn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