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

3月7日海厝日誌:開學日前傳/補救教學

三月七日是海厝這個學期的開學日,一個寒假不見,學生和老師們都在歡樂和些許忙亂之中度過了這快樂的一天。學生也許不會特別注意,但海厝的志工與老師們在之前早就做了許多準備的工作。環境整理、教室布置自然不在話下,經過這段時間的休息,這些空間自然要重新打掃過。 但除了外在的空間環境外,心境與觀念的思考也是另一個重點。

老師們與工作團隊除了寒假聚會檢討上學期的缺失與改進外,在開學前一天也特別安排拜訪了東海岸的幾所國小與國中,直接向校長們與老師們請教他們覺得需要海厝更著力的地方。座談之中,不難發現各校老師對學生狀況非常瞭解,直接指出很多值得注意的重點。固然學生少,但由於偏鄉地區社會經濟狀況相對弱勢,很多問題不是一個點,而是線甚至是面的牽扯,因此學校管得很「寬」。除了平常上課時間,下課之後甚至學生家中的狀況可能都要瞭解或提供協助。某種程度來說,這些學校雖然不大,但除了單純的教學之外也相當於是在地小而美不可或缺的學習、文化、資訊、運動與休憩的 7-11。沒有這些老師、校長們無怨無悔的付出,很難想像這些孩子們如何能好好長大;沒有這些學校,社區的健全也將令人憂心。

工作團隊中的資深主幹謝淑美老師與通羅法師(和南寺/造福觀音文教基金會)都提到海厝學校補救教學的重要任務。補救教學很適切地刻畫我們的任務,如同陪伴、課業輔導、品德養成都是其中的重點。由學校參訪的會談中,不難發現這些點學校也都有在做,只是有些地方仍力有未逮,海厝學校在這些方面可以提供適時的補充。

「補救教學」除了以上所提之外,其實還可以更廣義地去理解,更活潑地去作為。 我能想到的一個精彩而成功的例子就是委內瑞拉艾伯魯博士努力30年的系統教育(El Sistema)(參考:書名:改變生命,出版:漫步文化)。他在2009年獲得TED大獎演講中的一段話也許是個很好的提示:

「... 德蕾莎修女所堅持的某種信念永遠讓我印象深刻:『關於貧窮,最最悲慘的,不是缺乏食物或住所,而是感覺自己一無是處,又感覺他人遙不可及,缺乏自我認同,又缺乏眾人敬重』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個孩子在管弦樂團及在合唱團的發展,能賦予他高尚的身份認同感,並使他成為家庭和社會的標竿楷模,且能讓他在學校成為一個更棒的學生,因為這樣的發展啟發了他的責任感、堅忍精神及守時習慣,這些美德將對他在校表現幫助極大。」

真的希望如此,透過「補救教學」,也許是音樂、運動、詩歌還是其他主題,這些孩子們可以建立他們應有應得的尊嚴、自信與歸屬感───他們不只會是更好的學生,而更會成為更好更尊貴的人。

更多訊息: 花蓮東海岸兒童假日學校 (臉書)海厝東海岸假日學校(部落格) 
by Yes & Kno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